图1 实际生产的铜铅混浮工艺流程图中虚线部分为仅当铜铅精矿的铜品位较高时实施铜回收才使用的工艺 2.1生产工艺中铜的流失 近几年铜流失的分析结果列于表1。表中数据表明,在各产品中铜流失呈现较均衡而分散的规律。 2.2生产工艺中铜矿物的浮选特点 对铜铅浮选的生产工艺流程进行过多次考察,考察结果列于表2。结果表明,铜在铜铅精选系统没得到有效富集,各精选作业精矿铜品位,随精选次数的递增,呈现明显下降的趋势,铜铅精矿(铅精矿)铜品位只有2.38%;各浮选作业的作业回收率均较低,随着精选次数的增加,铜矿物损失较为显著,致使铜铅精矿(铅精矿)的铜回收率仅有24.90%。[next] 2.3铜铅浮选现行工艺分析 实际生产的铜的矿品位均在0.15%左右,与矿体平均含铜0.25%相差甚远,致使生产中铜回收的基本条件较差。 生产中铜流失呈现较均衡而分散的规律,这正和铜矿物嵌布粒度细,与其它矿物共生组合关系复杂的特性是一致的,说明铜浮选分离的技术难度大,难以取得较好的技术经济指标。 现行工艺中,铜矿物没得到富集,铜损失快而显著,表明铜矿的可浮性差,铜铅矿物可浮性差异小。要使铜矿物得以浮选分离,需要增强铜的活化,提高铜铅矿物可浮性差异。 综上可知,在现有原矿条件下,铜浮选分离难度很大,现行铜铅混浮工艺不适应铜矿物浮选,无法实现铜的浮选分离,应从增强铜的活化、提高铜矿物可浮性,加大铜铅矿物可浮性差异入手,研究新的铜铅浮选工艺。表1 近几年生产中铜流失分析结果/%| 时间 | 铜品位 | 铜回收率 | |||||||
| 铅精矿 | 锌精矿 | 硫精矿 | 尾矿 | 原矿 | 铅精矿 | 锌精矿 | 硫精矿 | 尾矿 | |
| 1997199819992000 | 2.192.803.592.83 | 0.400.540.590.43 | 0.160.160.260.18 | 0.0520.0650.0570.029 | 0.150.170.180.12 | 33.6129.9833.2839.93 | 27.4727.2724.1126.24 | 14.7413.4216.9214.15 | 24.1829.3325.6919.68 |
表2 铜铅混浮生产工艺流程考察结果/%
| 作业名称 | 产品 | 精矿品位 | 作业回收率 | ||
| Cu | Pb | Cu | Pb | ||
| 铜铅精选Ⅴ铜铅精选Ⅳ铜铅精选Ⅲ铜铅精选Ⅱ铜铅精选Ⅰ铜铅精选铜铅扫一铜铅扫二 铜铅混浮系统 | 精矿精矿精矿精矿精矿总精矿精矿精矿精矿尾矿原矿 | 2.382.703.443.863.962.571.551.162.380.100.13 | 56.1251.8444.5636.5428.2018.649.625.9656.120.361.12 | 39.0550.3237.3146.1042.4946.9622.8912.9924.9075.10100.0 | 47.9668.9752.1161.4061.4070.5448.5234.1368.1531.85100.0 |
3、试验研究 根据对现行铜铅浮选工艺研究的结果可知,铜有效回收的关键在于提高铜矿物可浮性,加大铜铅矿物可浮性差异。在充分研究现行工艺铜矿物流失和浮选特点的基础上,根据铜矿物嵌布、共生及浮选特性,结合以往的生产和试验,选择优先浮铜的铜铅浮选工艺进行试验研究,取得了较满意的研究指标。 3.1磨矿细度试验 磨矿细度试验的结果列于表3。表中数据表明,磨矿细度在-74μm含量80%左右较适宜,这和实际生产的磨矿细度基本一致,有利于新工艺的现场实施。 3.2捕收剂种类试验 为了加大铜铅可浮性差异,选择对铜矿物选择性强的捕收剂,进行了多种捕收剂对比试验研究,主要有丁基铵黑药、25号黑药、Y-89、Z-200等。结果表明,Z-200对铜矿物的强选择性十分明显。表3 磨矿细度试验结果/%
| 细度/-74μm% | 粗精矿品位 | 粗精矿回收率 | ||||||
| Cu | Pb | Zn | S | Cu | Pb | Zn | S | |
| 6070808590 | 4.413.884.583.743.49 | 3.783.093.423.423.37 | 5.724.875.405.075.15 | 23.0020.7022.1719.7119.16 | 29.2529.5835.5031.2731.76 | 5.645.656.126.285.91 | 2.222.482.562.822.63 | 5.712.486.436.735.94 |
3.3调整剂选择试验 为了增强铜矿物的可浮性,加大铜铅矿物的可浮性差异,选择了多种对铜矿物有活化作用,同时对铅锌等矿物有一定抑制作用的药剂,进行调整剂对比试验,主要有硫化钠、硫化硫酸钠、亚硫酸、焦亚硫酸钠等。结果以硫化钠和焦亚硫酸钠的效果较为理想。 在对条件试验选优调整的基础上,进行了优先浮铜的铜铅浮选全闭路流程试验。试验的工艺条件和流程见图2,试验结果列于表4。全闭路流程试验结果表明,采取优先浮铜的铜铅浮选工艺可以实现铜的综合回收,取得了铜精矿主品位18.09%、含(铅+锌)14.05%、回收率34.20%的较满意指标。 3.4全闭路流程试验表4 全闭路流程试验结果/%
| 产品 | 产率 | 品位 | 回收率 | ||||||
| Cu | Pb | Zn | S | Cu | Pb | Zn | S | ||
| 铜精矿铅精矿尾矿原矿 | 0.231.1598.62100.0 | 18.091.300.0660.12 | 8.8342.760.0700.58 | 5.2216.543.343.50 | 28.8721.535.856.08 | 34.2012.2953.31100.0 | 3.4984.6211.89100.0 | 0.345.4594.71100.0 | 1.094.0794.84100.0 |
4、经济效益分析 选矿厂现行生产规模为18万t/a,可在现有设备条件下实施新工艺。按原矿含铜平均0.25%,可年产铜精矿金属量143.90t;铜精矿以1.10万元/t金属计;需新增药剂成本约59.65万元/a,电力成本约11.52万元/a;在不计产品销售成本、人工费用等其它次要成本条件下,可为矿山带来约64.10万元/a的经济效益。 5、结语 1、采用优先浮铜的铜铅浮选工艺,可获得铜精矿主品位18.09%、含杂(铅+锌)14.05%、回收率34.20%的较满意指标,使矿山多年未决定的铜综合回收难题得以解决,以此带来的经济效益约64.10万元/a。[next] 2、该铜铅浮选工艺没有强力的铅抑制措施,不是严格优先浮选工艺,与实际意义上的等可浮工艺相近。因而,实施后对现行的铅锌硫生产系统影响很小。尽管研究结果中的铅精矿主品位偏低,但这和现场多次流程考察的铅精选Ⅲ精矿指标基本一致,通过适当增加铅精选次数,达到现场铅精矿的生产指标是不成问题的。 3、七宝山铅锌矿中的铜,由于品位低,可浮性差,嵌布粒度细,与其它矿物共生组合关系十分复杂,所以浮选分离难度很大。因而,尽管本研究指标较以往有较显著的提高与突破,但仍然不够理想。该铜矿物的浮选分离工艺技术,仍有待于更深入的研究。 4、本研究的工艺技术,为复杂多金属硫化矿中低品位、难选铜的选矿综合回收积累了颇为有益的经验。
图2 全闭路试验工艺条件和流程 





QQ交流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