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药与方铅矿作用机理

来源:网络  作者:网络转载   2019-10-14 阅读:602

    据20世纪70年代的研究认为,其作用机理大致有两种:一种是黄药的氧化产物一双黄药起主要作用;另一种是矿物表面的属黄原酸盐起主要作用。前者通过大量电化学试验测定,后者主要通过红外线光谱检验。还有次要的看法,例如,有人认为可能是表面的元素硫起作用。
    1973年以前,黄药与方矿表面反应产物的鉴定是先萃取然后作光谱鉴定的。1973年公布了直接用红外线光谱鉴定的结果证明,方铅矿表面只有金属黄原酸盐形成,而没有双黄药。 
    1974年发表的动电位测定结果表明,形成黄原酸铅时,铅过量或黄原酸过量,测得的动电位不同,前者为-20 mV,后者为-50 mV,而双黄药的电位与pH值有关,pH=7时,动电位为-70 mVpH11时,动电位为-140 mV
。黄药处理过的方铅矿表面,其动电位接近黄原酸铅,而与双黄药相差颇远。实测时,黄药浓度比正常浮选的浓度高,因此,认为在正常浮选条件下,方铅矿表面不会形成双黄药。
    大量电化学的测定表明,当方铅矿的表面电位为-0.2V2.0 V时,产生化学吸附,当表面电位继续增加到2.0 V以上,逐步形成双黄药。又由试验得知,氮气泡不向小于2.0 V的方铅矿电极粘附,当表面电位大于2.0 V时氮气泡就粘附,则证明双黄药存在有利于矿粒向气泡附着。电化学测定结果提出的化学吸附反应式为:

PbS  +  2X-  PbX2+S+2e
方铅矿     黄药离子 黄原酸铅

    用方铅矿作电极对黄药溶液进行长期的电解,发现同时形成黄原酸铅和双黄药,两者之比介于3~0.5,随不同的方铅矿电极而不同。晶格中的硫离子在电解条件下,不是形成元素硫,而是氧化成硫代硫酸盐。产生的反应是先形成一层化学吸附的黄药,然后沉积几层双黄药,最后同时形成黄原酸铅及双黄药。
   
20世纪30年代曾有人试过直接用双黄药作为捕收剂,结果证明双黄药对方铅矿有捕收作用。但是,在方铅矿表面,是双黄药直接物理吸附,抑或是双黄药向方铅矿表面化学吸附,甚至发生化学反应形成黄原酸铅,很久未有定论。1975年发表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原子的黄药及双黄药对方铅矿表面的作用研究表明,化学吸附的是黄原酸铅,而双黄药只是物理吸附。并且,物理吸附主要发生在方铅矿表面的“阳极区”。这种物理吸附的双黄药可能扩散到“阴极区”。而在阴极区,双黄药被还原而形成黄原酸盐,可能的表面反应是:

 PbS      +     X2   —   PbX+ S
方铅矿表面      双黄药           黄原酸铅

normal align=left>    此式如果是体相反应,在value="25" HasSpace="False" Negative="False" NumberType="1" TCSC="0">25时的反应自由能是-13.86 kj/mol,假定表面反应与体相反应能量相似,则可认为上式是可以自发进行的。因而目前认为,双黄药的物理吸附进一步与方铅矿表面的阴极区作用,会形成黄原酸铅。

标签: 方铅矿
打赏

免责声明:
本站部份内容系网友自发上传与转载,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如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购物指南

支付方式

商家合作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

(c)2008-2018 DESTOON B2B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以上信息由相关企业或个人自行免费发布,其真实性、准确性及合法性未证实。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本网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在线咨询

在线咨询:

QQ交流群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