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碳通量观测系统是研究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关键环节,其数据准确性直接影响碳循环模型构建与气候变化预测。然而,观测过程中常面临数据偏差与设备故障两大问题,需通过科学方法排查与解决,以保障观测数据的可靠性。
数据偏差的产生源于度干扰因素,需针对性优化观测方案。环境因素是首要干扰源,温度、湿度剧烈波动会导致土壤呼吸速率异常,例如高温时段若未及时调整观测频率,易造成瞬时数据偏高。解决这一问题需建立“环境-观测”联动机制,通过加装温湿度传感器实时监测,当环境参数超出阈值时自动调整观测间隔,同时采用数据平滑算法剔除值。此外,观测方法差异也会引发偏差,静态箱法若密封不严会导致气体泄漏,动态室法采样管路残留气体则会影响浓度检测。对此,需规范操作流程,静态箱观测前需检查密封圈密封性,动态室每次观测后用高纯氮气清洗管路,并定期开展不同方法间的比对实验,建立偏差校正公式。
设备故障的排查需遵循“分层诊断、维修”原则,降低系统停运风险。传感器故障是最常见问题,红外CO₂传感器若暴露在高湿度环境中,易出现镜片结露导致检测精度下降。日常维护中需每月定期校准传感器,采用标准气体进行浓度标定,同时在传感器外壳加装防潮装置,避免水汽侵入。数据采集器故障则会导致数据丢失或传输中断,多由电源不稳定或程序错误引发。可通过加装稳压电源保障供电稳定,每周定期备份采集器程序,当出现故障时及时恢复备份程序,同时检查数据传输模块,确保4G或北斗通讯通畅。此外,土壤温度探头、水分传感器等外设故障也需重视,可建立设备台账,记录各部件使用年限,对超期服役设备及时更换,避免因硬件老化导致数据偏差。
土壤温室气体观测仪
https://www.hbzhan.com/st3771/product_24895829.html
http://www.gw-laser.cn/Products-24895829.html


第1年



QQ交流群

